中国铸造网讯(李棋/文)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各国都加大了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投入,我国的机器人产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近些年已经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已经在机器人的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今年举行的荷兰第十七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上,在有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支队伍激烈角逐的本届比赛中,中国代表队获得四项冠军、一项亚军。另外,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及新技术突破等背景下,机器人市场需求愈发强劲,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如此
有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则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机器人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机器人成本和定价高,机器人性能不够稳定,如此巨大的市场却并不主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为此,专家建议国家应在高端制造领域长期投入,实现部件国产化、自主化,大幅降低成本和定价,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时代的到来。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国外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的格局下,我国机器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较小,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智能机器人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是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陈小平认为,面对小批量、多品种和客户定制等新的生产模式,以及中国大批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传统机器人已经难以胜任。因此,在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同时,促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在机器人领域中赶超国际水平的最佳选择和必经之路。
据介绍,我国一些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开展机器人硬件及核心部件,如电机和减速器的研发。“但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要有所突破,还须另辟蹊径,比如找到不依赖传统工业基础的硬件生产路径。”陈小平认为,相比而言,我国机器人软件研发水平与国际差距相对小一些,但在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相当重要。”陈小平举例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其独特的技术路线最初并不被多数人看好,但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资助下,已在四足机器人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动员全国力量做软件,这种软件集成大量技术,可控制机器人在复杂真实环境中完成挑战性任务,一旦取得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机器人战略格局。而国内的风气倾向于高认同、低风险和各自为战,不被多数人看好的构想往往得不到有效支持,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更是缺乏必要衔接,即使不同研究团队在各自方向上取得局部突破,也会因为缺乏协同和集成,很难取得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效应。
“因此,智能机器人要想取得突破,不仅要从硬件上加快突破,还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陈小平认为,只有这样,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