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制定了“一争三快两率先”发展思路,提出了努力将晋城建成转型综改先行区和示范区,建成山西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新兴产业重要支撑基地。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路径,全市非煤产业逐步壮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非煤产业提供的税收由2010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6.36亿元,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18.0%。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传统向科技的转变。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主导,以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接替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举措
路径一:煤炭产业有数量型向规模型转变。在全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中,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益兼顾、积极推进”的方针,主动与晋煤集团、煤运公司等企业合作,实现了煤炭企业由数量型向规模型转变。一是煤矿数量由多变少。全市煤矿从385座整合为129座,分别由10个主体企业和4个控股经营企业进行经营。目前,全市整合的68座矿井,已有67座进入建设期。二是产能由低变高。煤矿整合后,全市煤炭行业的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年规划产能增长2834万吨,全市煤炭产能由原来的0.83亿吨增加到1.123亿吨。三是规模由小变大。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淘汰了45万吨/年以下矿井,9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达到73座,占到56.6%。资源储量增加了21.8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增加到87万吨,保留矿井总数和产能规模均居全省各市地方煤矿之首。四是技术水平由低变高。我市所有煤矿都实现了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升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回采率由平均不足20%提升到了80%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煤炭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提供的税收由2010年的88.29亿元,增至2012年的130.83亿元。
路径二:煤炭向电力工业转变。围绕将晋城建成全国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基地这个目标,我市以阳城电厂、国投热电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煤转电发展战略,同步推进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层气—电力、煤炭—煤矸石—电力三条产业链条。2012年,全市总装机容量达476.42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218亿千瓦时,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15.3%,实现利税6.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阳电累计转化沫煤近6800万吨。全市电厂项目列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装机总规模为1079万千瓦,瓦斯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万千瓦。
路径三:煤炭企业带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按照“一矿办一企、百企兴百业”的发展路径,全市实施了“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发展战略,并依托煤炭产业反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了一批煤炭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近年来,全市煤炭企业直接转产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已超过28.14亿元,重点开发了王莽岭、蟒河等10个旅游景区。截止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43个,其中A级景区16个。全市星级饭店29家,其中星级29家。共有旅行社48家,其中有4家出境组团社。2012年底,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接待游客1696.51万人次,同比增加44.5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为30%以上,直接或间接就业达5万人左右,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约650亿元。与此同时,我市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强市实施意见,规划实施了“1233”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建立了吉利尔璐绸文化、珏山二十八宿动漫、白马寺休闲娱乐、开发区精品包装印刷等四个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树品牌的有晋氏织造、晋韵堂古泽州铁货等文化创意企业。2011年,全市各类文化企业达1231家,从业人员达2.28万人,文化增加值达24亿元。第二届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共签约非煤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801.95亿元,拟引资607.37亿元。
路径四:煤炭企业助推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随着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转型发展首选路径之一。近年来,我市煤炭产业投资商贸餐饮等产业的资金已超过5亿元。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商贸、电子商务、餐饮、住宿、金融等企业,如海天大酒店、阳城竹林山大酒店等。同时还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现代物流业。如已投产的豪德贸易广场一期和正在建设的兰花国际物流园区、月星广场和投资1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城区政府引进了美特好、全聚德等国内外十大知名品牌,取得了第三产业品牌服务从无到有的突破。
路径五:煤炭行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以煤哺农、以煤促农”是我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又一重要路径。近年来,全市煤炭企业纷纷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达到9240个,种植面积为11504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和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为8933亩和1525亩,设施蔬菜产量累计达60960吨,设施食用菌产量累计达9151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农业产出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拉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路径六:煤化工产业向新型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发展。在产业转型发展中,我市坚持以煤气化为突破口,以晋煤、兰花、天泽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煤炭—合成氨—尿素、煤炭—甲醇—二甲醚、煤炭—甲醇—合成油、煤炭—焦化等产业链。当前和今后正依托兰花、晋煤在延伸煤化工、己内酰胺、烯烃、乙炔下游等产业链上下工夫,求突破。目前全市已建成14套尿素装置,年生产能力达381万吨,甲醇生产能力达111.5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10万吨。2012年,全市煤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22.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6%。其中,现代煤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4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7%。规模以上企业有22户,从业人员1.1万人,实现利税4.4亿元,利润3.8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精细化工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吨/年。
路径七:装备制造业由冶炼铸造向机械制造转变。近年来,我市冶铸行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对外合作等方式,正向现代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精密铸件、成套设备等方向转型。目前,全市共有冶铸企业1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2.4%,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5%。形成了高档球墨铸管(球墨供水管及管件已占到全省的80%,全国的1/4,全球的1/10)、精密铸件、煤机成套设备、汽车零部件、光电设备等五大产业集群和生产上百个、系列成千个品种的现代化装备制造工业体系。形成产能765万吨,其中:铸造生铁265万吨,炼钢生铁500万吨;钢材产能500万吨;装备制造产品产能330余万吨。整机和成套设备制造企业8家,在建和未正式投产企业2家。2012年,全市年产生铁355万吨,粗钢274万吨,钢材269万吨,铸件182万吨。实现利税由2010年的18.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08亿元。从业人员达17.8万人。一是依托冶炼延伸产业链,由加工到制造。随着冶铸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冶炼铸造、机械制造两条产业链。铸造业整体以泽州县规模最大,总数达到112家,年产各类管件100多万吨;单体以高平泫氏和陵川骏通为最大,其中陵川骏通铸管正式投产后,年产可达45万吨球墨铸管。机械制造业以泽州清慧汽配、天巨重工为代表。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由冶铸向基础零部件、整机和成套设备制造的转变。二是依托技术创新产品,由粗放到集约。主要是技术工艺由落后的手工制造型向机械自动化和精密操作数控机床转变;关键技术由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变;在生产经营上由家庭式、小作坊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三是依托开放配套协作,由单体到联合。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市冶铸业积极参与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分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汽车、农机、内燃机、矿用机械、机电产品等生产配套基地。目前,全市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的有富士康、清慧汽配、东方实业等19家企业。
路径八:建材产业上档升级全力推进。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煤炭—煤矸石—制砖;石灰石—水泥;陶土—陶瓷三条产业链。全市已建成煤矸石烧结砖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0家,生产能力达到4.8亿块(折标砖)。新兴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673万吨、粉煤灰加气砌块150万平方米。全市现有建筑陶瓷企业18家,拥有2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吸纳劳动力直接就业8000余人,拉动就业6000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为25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日用陶瓷企业11家,年产值达20亿元,从业人员5500人。
路径九: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新材料。这是晋城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2012年,全市重点新材料企业达12家,拥有总资产129.3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产品主要涉及特种功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四大领域。特种金属材料主导产品为半导体材料、先进储能材料。涌现出了富士康、唐一新、鸿诺光电等龙头企业。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主导产品为特种玻璃微珠、人工晶体。高平海诺科技生产的空心玻璃微珠新产品,规划生产能力为2.5万吨,今年底正式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1.5亿元,就业500余人。前沿新材料主导产品为纳米材料。兰花集团新建的50万吨纳米碳酸钙新型材料,总投资12亿元,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投产后可实现利税5.9亿元。今年上半年,兰花纳米公司共生产纳米碳酸钙17496吨,实现营业收入4035万元,实现利税742万元。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主导产品为低碳高铝棕刚玉。
二是新能源。随着国家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我市的新能源产业正逐步成长壮大。主要包括煤层气、锂电池和光伏产业。
煤层气:我市的煤层气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累计投资已达300多亿元。基本形成了集勘探开发、集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等于一体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利用体系,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目前,全市煤层气开采企业8家,2012年,累计建成地面抽采钻井6000余口,地面煤层气抽采量达40.2亿立方米,实现利税7.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800个。全市煤层气日液化能力达210万立方米,液化煤层气21.3万吨。全市已建成投运煤层气发电厂33座,总装机容量近35万千瓦。2012年,完成发电12.3亿千瓦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9座,日加气能力13万立方米。全市拥有各类煤层气汽车15000余辆。全市有17万户居民、460多家企业和商业单位用上了煤层气,市区气化率达到了90%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随着气化晋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市地面煤层气抽采能力将达到60亿立方米,年液化能力达9亿立方米,年管输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市区煤层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达到80%,主要乡镇和行政村达到70%以上。
锂电池:目前我市有锂电池生产企业3家,主要产品有各种锂离子电池、圆柱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模块、电控系统等,产能达13000万安时。主要用于电动车辆、机车、风光储能、通讯基站、军需用品、移动电源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
光伏产业:我市于2008年开始扶持光伏产业,并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市现有光伏企业3家。其中,硕阳光电一期、融高太阳能50MW太阳能电池片一期已投产。2012年,我市进入规模企业的两家光伏企业实现利润319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二、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市在实现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据了解,在“十二五”时期,煤炭行业仍然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提供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宏观经济总量的50%左右,占到规模工业的80%左右。2012年,全市完成税收为213.5亿元,非煤产业提供的税收为66.36亿元,仅占31.0%。今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出现了持续下跌,导致我市经济发展波动,上半年,全市有3个县市因煤价下跌影响到财政收入下降10%左右。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冶铸行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技术装备和工艺相对落后,尤其是低端化发展的局限性日趋呈现,企业低水平重复式扩张较为普遍。其核心技术主要靠引进或来自于主机厂的大企业。由于受人才的限制,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企业发展与扩张中的“克隆”和“拿来”主义较为普遍,出现了产品、技术和工艺趋于雷同,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和集群式发展的竞争实力。
三是项目建设面临新挑战。面对整体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考验,我市的重点工程项目仍取得了优异成绩。但项目建设仍存在许多困扰。以新建燃煤电厂为例,“十二五”期间,我市有9个电厂装机总规模为1079万千瓦的项目列入了全省发展规划。目前,除阳城煤矸石热电厂、晋城热电二期项目进展相对顺利外,东大电厂、阳电三期等7个燃煤电厂项目受到了输电通道、煤炭产能过剩、大型坑口电站项目必须完成煤电一体开发等产业政策调整的制约,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
三、推动晋城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煤炭是晋城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全市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不能动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晋城的传统产业优势,努力将这一优势变为竞争发展的胜势。其一要积极挖掘潜能,提升质量和效益,走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发展之路,全力将晋城建成全国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其二要实行外引内连发展思路,实施强强联合,拉长煤碳产业链。其三要集中技术优势,推动全市煤化工产业向加压气化、粉煤气化、气化炉大型化等现代煤气化技术方向发展。依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要不断提升传统煤化工,发展新型煤化工,研究探索发展低碳煤化工。要借力发展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新型煤化工产业。
二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项目建设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版的新载体。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县各级各部门,必须积极寻找跳出资源型经济困境的良策,努力探索科学发展之路,通过项目建设的推进,为实现“一争三快两率先”发展战略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园区经济健康有效持续发展。要实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园区承载的发展路径。要形成建好园区带动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建设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集群推动、板块承载、环境保障”的发展路径。在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中,重点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二要强化项目督查考核制度。要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考核机制,将项目建设任务夯实责任,严格督查,有效形成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建设,在建项目快推进,建成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见效的良性循环。其三要创新项目管理服务,逐步完善和提升各级政府的服务水平。坚持做到领导干部在项目一线工作,问题在项目一线解决,全力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培育新技术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是实现全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单一向多元、数量向质量、传统向科技转变的根本途径。在今后的发展中,其一要始终坚持做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其二要大力发展新兴煤化工产业,做大煤转电、煤制油、煤层气等新兴产业。坚持发展煤炭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煤炭带动现代服务业、煤炭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煤炭带动农业产业化等新的产业链。其三要撘建引进高技术和人才平台。逐步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开发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使人才引进与产业相互促进。其四要借力“转型综改区”和“中原经济区”叠加的两大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全市多元发展的转型路径,使晋城经济尽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市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新型现代工业体系。